English

李邦禹痛陈话剧界流弊

1998-0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周 鼎 我有话说

初识广东省话剧院表演艺术家李邦禹,只闻其声未见其人。那是在电视剧《血凝》中,他是相良教授的配音,用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力,给亿万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真的见到了他,是在1984年,他随广东省话剧院晋京演出现代话剧《特区人》时。在剧中,他成功地塑造了80年代开拓型干部武鸣的形象,从而一举夺得了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。

不久前,我到广州开会,去他家。我环视四周,窗明几净,舒适淡雅。一排书柜里各种文学艺术书籍排列整齐。最上层,诸多的各式奖杯之中,一个梅花奖盘和一个文华奖牌分外引人注目;墙上,挂着他饰演各类角色的一些剧照。这些年,他饰演过不少中外话剧角色,《桃花扇》中的杨文聪,《激流》中的男主人公丁一,美国《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》的男主人公蒂隆,《安娜克里斯蒂》中的老船长克里斯,都取得很大的成功。由于他的台词、形体、表演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,具有娴熟的表演技巧和较好的艺术素养,同时,他的表演细腻、含蓄、松弛、有机,内心生活充实连贯,以挖掘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见长,又善于为人物的内心体验寻找最佳的体现手段,所以他在话剧界有很大的影响。在许多话剧演员得了奖、取得了成功之后,便纷纷出国,或拍电影、电视之时,他作为一个国家一级演员,却还奋战在话剧战线上,不能不令人钦佩。

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到当前的话剧表演的现状上来。他直言不讳,对我敞开了心扉;“作为演员,我本人是不持乐观态度的。太多的虚假、苍白、概念化的表演充斥在舞台上。这类表演已对话剧这门艺术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。小品的大行其道虽然造就了一些明星,却毁掉了深刻。铺天盖地的影视剧从我们的队伍中吸走了大量的成员。名利双收后的演员再回到舞台上,却找不到感觉了。还有一些导演,观念新到把演员作为活道具使用,完全抹杀了表演。当然,还有剧本的肤浅,资金的短缺,市场的萎缩……

说至此,他皱起了眉头,毫无掩饰地又把话锋转了回来:“这一切都不能掩盖我们演员表演上自身存在的问题。我们缺少的是对话剧的敬业精神,缺少创造鲜明深刻舞台人物的激情。话剧表演的基本功很少有人坚持练了;有些演员如果不带微型扩音器,他念的台词连前三排的观众都听不清楚,更遑论语言的韵味和技巧处理了。”

他接着说:“我们的演员现在变得很脆弱,很难听进批评的意见。评论界先要说几句言不由衷的吹捧话,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拐着弯点一句‘不足’。长此以往,表演艺术怎么提高?”

真是一针见血。我沉默了。这是个存在已久的问题。古人曰“闻过则喜”。但现在不少剧团演出后开个座谈会,都希望领导、名人来得多;表扬、成功之类的话说得多。当然各有苦衷。但这样下去怎能提高艺术质量?

在我起身告辞时,他握着我的手直抒己见:“希望我们的剧评家能多写一些真正有水平、有份量的专业评论文章,希望中国剧协、中国话剧研究会能组织一些专门讨论表演艺术的会议。”

我想,这次我才算真正地理解、认识了李邦禹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